測試廣告1袁世凱是特別的淘氣,但他從不頂撞老師,在老師面前也特別的乖,特別地會來事。隨夢小說網 www.suimeng.co
比如有一次,嗣父袁保慶來檢查他的學習。他竟當着老師的面告老師的狀,把老師嚇壞了。
嗣父袁寶慶礙於老師情面,直給他使眼色,他卻視而不見。非常委屈的說老師管得太嚴,讓他受不了。
結果被嗣父開導了一番,說老師這樣做完全是為他好。一再囑咐他要聽老師的話。然後又把老師贊楊了一番。
袁保慶走了後,王志清本來想就這件事說點什麼,但袁世凱卻像什麼事沒發生一樣。
把王志清搞得很狼狽,好像被一個這么小的孩子,玩弄於股掌之中。
或許,他已經看出了,這袁世凱不是個讀書的材料,也就常常睜一眼,閉一眼了。雖然,袁世凱絕頂聰明,但這學業是一塌糊塗。
袁保慶在叔父袁甲三麾下與太平軍和捻軍作戰時,和同在袁甲三帳下效力的馬新怡結成了深厚的戰鬥情誼。
平定太平軍和捻軍後,馬新怡因戰功卓着而升遷為兩江總督。
所謂苟富貴勿相忘,自己發達了不忘戰場上生死與共的好兄弟,有了機會就要拉兄弟一把。如同人們常說的,叫做朝中有人好作官。當然,這話從當官的嘴裏出來,就冠冕堂皇的變成了「知人善任」。
再者說了,用自己知根知底的人也放心。這樣,袁保慶就被馬新怡調到江蘇重用,袁世凱也跟隨在身邊。
那時,清政.府選取官吏主要還是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凡官宦或有錢人家,想讓自己的孩子奔個前程,都是把讀書做為第一要務。
科舉制度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給天下所有讀書人提供了一條向上爬的路經。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下,一個人是高貴還是低賤是有生俱來的,橫在人們面前的等級一般是很難跨越的。
平民百姓要想有出頭之日,除了生逢亂世,效命沙場用生命和獻血換個官當之外,在正常的年景,走讀書做官的路差不多是唯一的途徑。
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但是,科舉這條路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所謂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不說是高不可攀,也差不多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
譬如那個洪秀全,如果能走通科舉之路,他肯定不會裝神弄鬼搞什麼天平天國起義了。但有路總比沒路好,有路就有希望。
袁保慶是中了舉人才走上仕途的,他也同樣殷切地希望袁世凱繼續走他走過的路,通過科舉獲取功名而出人頭地。
到南京後,袁保慶專門為袁世凱聘請了兩個當地特別有名氣的老師,又把袁世凱的兩個哥哥袁世敦和袁世廉從家鄉接來,陪他讀書。想得是有人管束和監督着,幾個孩子比着學能有個激勵作用。
看袁世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讓老師一定對他嚴格管教,實在不聽話可以體罰。但管住他的人,能管住他的腦袋嗎?他在那裏是老實坐着,老師講課他不聽,想別的事,誰能把他怎麼樣?
本就生性放蕩,追求吃喝玩樂,愛遊山玩水。來到這繁華的六朝古都,那麼多好吃好玩的地方,更使得他無法自持。
一有機會就和一些浪蕩的少年遊山玩水。清涼山、莫愁湖、雨花台、金陵磯、太平湖等名勝成了他常來常往的地方。
人總是各通一路,這袁世凱讀書不上道,但學拳術和騎馬術卻是超人。不管多烈的馬,到他手裏都服服貼貼。
我們剛才說了科舉制度的偉大之處,其實,科舉制度也是有很大很多的弊端的。他給極少數提供向上爬的通道時,對絕大多數人則是災難。
因為,科舉制度的最大詬病是讀死書,死讀書,科舉制度下讀書人所學,絕大多數知識是沒有用的東西。
所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如人們常說,讀書無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一個人把一生最好的時光,用在這讀死書上,其實是很悲哀的。
有的人一次考不中考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四次,就算最後考中了,也到了垂暮之年。不但坑害了本人,也坑害了一大家人。
開辦科舉的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這樣的讀死書,死讀書肯定是培養不出人才的。
但我們必須看到,這歷朝歷代,通過科舉制度的選拔,也確實選拔出了不少的人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道理很簡單,因為一般說來,一個人書讀的好肯定是個很聰明的人。在讀書上高人一籌,在其它的方面,應該也是個佼佼者。
也就是說,所以是人才,不是讀死書讀出來的,而是本身就素質好,學別的事情也很快。
(這裏,我們不妨說幾句題外話。說到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說到現在的學生在學校學的知識,很多人都指出這樣和那樣的弊端。我們必須承認,這些人所說,多半是對的。我們知道,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搞了個大的鬧劇,慷慨激昂的提出了教育的很多問題,災難性的後果是大學停擺了好幾年。我們甚至可以說,那個時候提出來的高考存在的問題,也是有很多道理的。但那又怎麼樣?高考不是還得恢復嗎!因為,無論如何,在選拔人的方面,高考是最公平的。或許,靠權和錢可以在很多地方通行無阻,但到高考這裏恐怕寸步難行。是的,學習成績好未必是人材,但必須承認,從總體上說,大學校園是這個民族優秀分子的集合。更不要忘了,在那城鄉壁壘的年代,一個人想從農村出來進城,高考差不多是唯一的路。)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袁世凱,他沒能如他嗣父希望那樣讀死書,死讀書未必不是他的幸運。如果他真的規規矩矩的走科舉這條路,他可能很難有後來的成就。反倒是到處遊山玩水,寄情於山水,廣泛接觸人和社會,增知識,長才幹,拓寬視野,對他掌握真才實學幫助更大。
袁世凱讀書不行,卻特別會來事,會辦事。嗣父袁保慶有一姨太太叫金玉,很受袁保慶寵愛,和牛氏水火不相容,袁世凱夾在這兩個人之間,應該是很難的。
但袁世凱小小年紀卻應對自如,在牛氏和金氏間做了很多的調合與溝通。最後的結果是二個人都喜歡他,並在袁保慶面前極力掩蓋他不好讀書,不務正業的種種行為。
能做到這一點容易嗎?肯定不容易,是需要大知慧的。
比如,有一次,金氏的娘家哥哥想開辦個榨油作坊。本錢不夠,找他妹妹幫忙,是想從妹夫袁寶慶這裏借些。金氏就這一個哥哥,相依為命,這個忙不能不幫。於是晚上,借袁保慶興干那事的興頭上 ,吹了枕頭風。
男人在那個場合,一般很難有不答應的事。袁保慶當時一口答應後,事後做了難。
要借的錢並不多,袁保慶也不是沒能力。為什麼做難呢?這個家自然是袁保慶說了算,一家之主嗎?但有一個問題,這家的錢在牛氏手裏管着。
雖然,牛氏也是過路財神,錢怎麼花得聽袁保慶的,但這錢得過牛氏的手呀。袁保慶知道,牛氏和金氏彆扭,借給金氏家錢牛氏肯定不願意。袁保慶也知道,他要是一定要借,牛氏也不敢不拿,可因為這事,把家裏搞得雞飛狗跳的,多麻煩呀!可是,已經答應金氏了,不能言而無信。
如果編個謊話,是不是好些呢?可是袁保慶沒動這歪腦筋。袁保慶硬着頭皮和牛氏說完後,牛氏火大了。這錢能說借就借呀,自家男人每日都圍着金氏這妖精轉,人歸了她還不夠嗎?還惦記上家裏的錢了,這還了得。再說了,光說借,這錢什麼時候還?到時候還不了怎麼辦?
袁世凱這個時候,恰好在牛氏身邊,沒等牛氏開口,袁世凱說話了:「爹爹,知道了,您事多先去忙,我一會兒給您送去。」
說完一個勁兒給袁保慶使眼色。
袁保慶這心裏本來正七上八下着,一聽袁世凱這麼說,又見他給自己使眼色,雖然沒搞明白是怎麼回事?還是聽了袁世凱的話出去等了。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