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文庫hk.9363.org

bl文庫

軍事小說

春秋大領主

第686章:災難,天大的災難!

設置

字體大小

春秋大領主:第686章:災難,天大的災難!

    親自劫掠這種事情哪能由「王師」來干呢?

    晉國召喚一幫小弟是過來幹什麼,有髒活累活肯定是輪到小弟上了。

    鄭軍被指示着攻打「方城」,他們得知命令雖然是士匄來下達,背後做出指示的人卻是呂武,不做猶豫就上了。

    士匄以為鄭國總算是懂了點事,心裏多多少少有些安慰,想要折騰鄭國的心思卻是更加猛烈。

    有些人不折騰,特麼就不懂得怎麼好好做個人呀!

    除了鄭軍之外的其餘聯軍進入蔡國,進入蔡國北部立刻看到鄭軍之前肆虐的痕跡,各種對鄭國不好的風評也就出現了。

    這個並不是呂武或士匄私下搞小動作,是那些列國有兔死狗烹的心理。

    大家都在老大麾下混,要是強的國家能夠肆意欺負弱的國家,內卷那麼厲害還當同一個陣營有什麼意思。

    他們覺得稍微好受的是鄭國無條件歸還了蔡國的人口和物資,甚至還給予了賠償。

    蔡國當然沒資格跟鄭國對話,誰不知道是老大開了口,更精確一些是呂武要求鄭國那麼做,鄭國也照辦了。

    他們一方面覺得晉國在呂武的主政下有老大風範,另一方面也深切感受到了呂武不愧是一名地位超然的人物。

    至於說士匄給鄭國下達指示沒有被照辦?要知道人雖然都是人,人與人卻是不一樣的。他們也就私下嗤笑一下士匄,傻了才在晉人面前去講自己的心裏話。

    蔡國實際上並不是分封之初的那個蔡國了。他們曾經滅亡過一次,初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叔度,後來叔度跟着武庚反叛,被周公旦放逐於郭鄰。叔度死後,周公旦封其子蔡仲於蔡,重建蔡國。

    武庚是紂王帝辛的兒子,並且還就是蘇妲己的親生骨肉,殷商國祚轉移到姬周(國家)時,取代殷商成為天下共主的姬周並沒有對武庚怎麼樣,仍然給予了一國之主的待遇。

    《封神演義》之所以是演義,很多東西當然是虛構出來的。

    在正牌的歷史上,史書中不見有一個姜王后,也沒有殷郊和殷洪;帝辛那時候還不流行詩,哪怕有女媧娘娘廟宇,也不可能有那麼一首淫穢的打油詩。

    當然了,帝辛也沒有一些自媒體包裝的那麼好,什麼解放奴隸啥的純屬杜撰,一些身份低微的人得到提拔,一直在跟神權抗爭,搞到眾叛親離,則是屬於有史可查。(如果姬周沒篡改歷史的話)

    殷商時期,神權之重超乎想像,帝辛同時跟神權和權貴相爭註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帝辛「最後一個人王」這個定義,不作評價了。反正這個說法站在人的立場是有益的。

    呂武知道一件事情,一般被周王室分封到南方的不是殷商後裔,就是跟武庚反叛事件有牽連。

    直白說就是,位處南方的諸侯國其實都是不受周王室待見,刻意被流放到南方這個滿是沼澤和毒瘴的地方。

    儘管是那樣,上古對貴族來說真的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犯下了那樣的罪都能不死,還能當一國之君繼續爽。

    前兩年楚國這邊也發生了叛亂,後來更有公子意圖謀取一國之君的寶座;叛亂者被楚君殺了,楚君則是沒有殺死自己的兄弟,與一些不能殺的大臣一塊進行了流放。

    要是換作大一統時代,會是怎麼樣?

    西漢有事沒事就愛拿棋盤砸堂兄弟玩;李唐動不動就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代又一代快樂地重複上演,以孫子對奶奶謙恭友愛奏響了皇朝毀滅的序曲;趙宋兄弟倆一個拿斧頭,另一個赤手空拳奄奄一息地躺病床,開開心心的玩密室大逃殺。話說,一匕首或一碗毒藥的事,至不濟上枕頭悶死就是了,為什麼要拿斧頭呀?

    以上那些還是比較出名的事例,不出名的父子兄弟互相殘殺就更多了。用無數件事實來證明皇家無親情的這個道理。

    「鄭軍已過『方城』,並且遭到抵抗。」士匄十足的不爽。

    呂武卻是覺得理所當然。

    上一次鄭軍消滅了三萬楚軍。這些楚軍一部分是來自「方城」後面的各貴族私軍,更多是來自「方城」的駐軍。他們遭到殲滅,不是等於楚國的國防出現漏洞了嘛。

    所以了,鄭軍輕輕鬆鬆越過「方城」只是開始,他們攻打「方城」後面的楚國城邑哪怕是遭到抵抗,楚人的抵抗力度估計也不會太強。

    呂武「呵呵」笑了幾聲,說道:「且觀事後便是。」

    現在鄭軍會很爽,他們搶的越狠,表現得越張狂,日後楚國找他們算賬就會有多麼酷烈。

    士匄聽得一愣,琢磨了老半響才反應過來,品讀出呂武那句話的意思。

    「不能輕易與元戎為敵!」士匄心想。

    曾經的欒書也很陰險,然而他的陰險還能提防。

    呂武是個怎麼回事?做什麼事情一時半會看不出會有什麼壞處,甚至還能得到一時的大好處,爽完了就該輪到悲慘下場啦???


    其實,呂武看到士匄對自己露出忌憚的表情,一時間有些困惑。

    「我這是怎麼了?難道跟鄭人一樣飄了,忘記言多必失的道理?」呂武在反省自己。

    主要是近幾年來呂武過得很順,長時間的日子過得太舒服,身份地位又那麼高,人真的會變。

    所以,以為「吾當三日,自省吾身」這句話的意思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其實是在教一些想幹大事的人,一定不要飄啊!普通人對這句話可以不在意,某些群體忽視了這句話則是一定會倒霉。

    呂武改了個話題,說道:「鄭軍肆虐楚之北境,我聯軍攻略楚之淮水,楚在吳用兵,宋亦出兵楚之東境。楚四處失火,且看如何抉擇。」

    沒有疑問的是吳國肯定得救了。在這種狀況下,楚國必然會從吳國撤兵,看就看楚國會將主力揮師向哪,極有可能是直奔呂武的這一路聯軍。

    當然,不能排除楚國就近先找越境入侵的宋軍,又或者對鄭國的仇恨值最大。

    呂武換位進行思考,認為先解決實力最強的那一支敵軍最划算。

    這種思路沒有太複雜的原因,要用強國的心態去想,能將最強的那一路敵人解決掉,自然能夠恐嚇其餘區域的敵軍撤退,算是最能節省時間和對自己有足夠自信的一種做法。

    以楚國的實力,他們完全能夠主力直撲呂武的這一路聯軍,再分兵去找鄭軍和宋軍玩耍。這也是當世霸主該有的闊綽。

    現在呂武等人在哪?他們已經渡過淮水,大軍一路朝着東南方向肆虐,又順路攻滅了唐國和隨國、曾國、賴國,逼近到距離「郢」這個楚國都城約四百里的「鄀(乳o)」了。

    這個「鄀」其實是楚國的舊都之一,也就是說它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叫「郢」,後來才恢復「鄀」這個地名。

    楚國人挺會玩,他們無論是遷都到哪裏,都城會一概叫「郢」,再次遷走才恢復當地本來的名字。

    所以,不要以為楚國的都城一直叫「郢」就以為他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遷都。

    打從事實上來說,到戰國時期的階段,幾大強國中獨獨楚國遷都最為勤快,一次次都有述說不完的血淚史。

    以晉軍為首的聯軍一路肆虐過來,沿途的楚國城邑當然是倒了血霉。

    他們的分工還挺仔細,弱國負責去搞「邦」,中等強國去打「邑」,晉軍再帶着一些小弟專門克「城」。

    收穫一概集中起來,等後面再按照各自的收穫點算,分成比例是晉國得七成,其餘列國分剩下的三成。

    這個收穫分配比例沒有什麼毛病,晉國佔大頭太應該了。

    沒有晉國搞團建活動,其餘列國夠資格來楚國收穫嗎?

    呂武之所以停在「鄀」不動彈,單純就是楚君熊招派使者過來約架,戰場被選在了一個叫「湫」的地方。

    諸夏這邊取名很講究,一般能從地名品讀出當地具體會是什麼樣的地形或地理環境。

    那個叫「湫」的地方,其實就是一個低洼的地理環境,可能還遍處有大大小小的水池。

    呂武派人前往偵查,已經大概知道「湫」那邊的環境,得出來的楚國還是進行了分兵的猜測。

    戰場在楚國境內,肯定是楚人最了解什麼樣的地方適合作為需要的戰場。

    楚國選擇的「湫」並不適合用來大兵團作戰,尤其是現在那種擺開陣勢的堂堂正正之戰。

    所以了,呂武不打算讓楚國君臣如意,拒絕前往「湫」進行會戰,告訴他們要打就來「鄀」,不來咱們就要回去了。

    回去?當然不可能回去。

    呂武已經將要飲馬大江的話放出去,一定會說到做到。

    如果以晉國的多國聯軍和多個方向的盟友撤退,楚國會是最感到難受的那一個。

    楚國遭到肆虐了啊!

    經濟重鎮和農耕區被鄭軍各種燒殺搶掠。

    宋軍在「大別山」那邊肆意的橫衝直撞,造成破壞什麼的倒是沒有多大,問題是霸主國的尊嚴遭到冒犯。

    以晉軍為首的這一路聯軍最過分,不是一路殺啊、搶啊、燒啊過份,是竟然滅了唐國、隨國、曾國和賴國,又給駐軍在楚國舊都遺址,還特麼逼近「郢」不到四百里!

    楚君熊招很傷心,他跟偶像明明相處那麼愉快,偶像怎麼能那樣對待自己呢?

    不過,另一個側面來說,楚君熊招又覺得自己沒有粉錯偶像。

    什麼心態?真真是老複雜啦!



  
相關:  超神學院的宇宙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漢血  席捲天下  大明永樂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秦之帝國再起    快穿之信我有糖吃  大時代之巔  我每周隨機一個新職業  陳天陽蘇沐雨  
搜"春秋大領主"
360搜"春秋大領主"
語言選擇